新华走笔丨武陵深山中,有个“移动”小卖部-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18 08:08:3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武陵深山中,有个“移动”小卖部

字体:

  鄂渝交界的武陵深山中,有一位“90后”山村卖货郎,他叫周刚。无论风霜雨雪,他每天都会开着小货车,载着百余种商品,行驶在陡峭的山路上。年复一年,他的“移动”小卖部,成为乡亲们和山外世界连接的纽带。

  周刚所在的长顺坝村几乎是湖北最西边、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利川市区到村里,110公里的山路,要坐4个多小时的汽车。我们刚出发时,正下着小雨,行驶到海拔较高的地方,竟飘起了雪花。阳春三月,此时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已是花开遍野,春意正浓。

  汽车盘旋下山,又在峡谷中穿行了许久,才来到山村卖货郎周刚的家。

  见到周刚时,他正将一大麻袋洋芋往货车上搬。小小的货车,井井有条,双层不锈钢货架上,满满当当塞了上百种商品。每种东西都有它的专属位置:后面放着洋芋和散装白酒,前面是各种水果、零食、调料,上层摆着一箱一箱的饮料、啤酒、方便面。小货车就这样成了名副其实的“移动”小卖部。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决定跟着周刚到山里的村庄卖货。车外的云雾时浓时淡,大山有时只露出深色的小尖尖,远处的郁江刚从雾中探出一点,转眼又消失不见。

  “卖新鲜水果、啤酒、调料……”货车沿着山路开始爬升,车载扩音器传出带有浓厚乡音的叫卖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活儿周刚干了近五年,这条路他也走了上千次,因为使用频繁,扩音器的功能键都被他按缺了一块。

  乡亲们熟悉他的叫卖声,听到了就会出来。59岁的村民成贵菊花25元从周刚那里买了10斤土豆、5斤挂面。“大伙儿都跟他熟得很呐!没假货,也够秤,都喜欢在他这里买。”

  告别几位村民,我们继续前行。山路旁偶尔有几小块梯田,山间零散地开着几朵野樱。山里愈发寂静,扩音器里周刚的叫卖声显得更加响亮。

  周刚就出生在这样的大山里,他熟悉并喜欢这里。

  这几年,周刚摸索出了5条进山卖货的路线,一天可跑七八个村子,客观上帮助打通了山村物资集散“最后一公里”。每天天蒙蒙亮,他就要出门,天黑才回来。

  小货车走走停停,一路上没有周刚不认识的人。迎面走过来一个背着背篓、扛着锄头的老人,周刚慢下来,问一句“吃了吗”。看到抱着小孩子的嬢嬢,周刚下车给孩子塞两颗糖。和村民会车,他鸣笛示意,停下来给对方递根烟。

  到周刚“移动”小卖部买东西的,大多数是空巢老人。周刚记得,小时候山里不通公路,更没有走村串户的货车,去街上赶集要好几个小时。2010年之后,山区交通改善了许多,物流体系慢慢建立完善,跑山的卖货郎也多了起来,他自己便是其中之一。

  “老人独自在家里都很孤单,要多对他们笑,语气要好,卖东西更要实实在在。”周刚对乡亲们真诚,乡亲们待他也不薄。车子刚驶上一处山坡,一位嬢嬢听到叫卖声,从家里出来,拉着周刚去家里吃午饭,“走嘛,走嘛,去吃。”

  周刚从车上搬下一箱饮料,带上一盒鸡爪,来到二楼的炉火旁。农家土灶的大铁锅烧热了,嬢嬢倒上菜籽油,很快一大锅腊排骨炖萝卜烧好,一大桶甑子饭出锅,香气四溢。卖货的这几年,周刚中午几乎没饿过肚子,经常走着走着,就有热情的老乡邀请他来家里吃饭,但他从不空手,总要拎点东西,陪老人唠一唠。

  山路陡峭,去年9月份,有一次,他的货车掉进路沟里,村民们开了1个多小时的车,找来滑轮,10多个小时后才把货车捞起来,一直忙碌到凌晨1点多,中途还有村民自发回家做饭,让大伙别饿着。

  除了卖货,周刚有时还会收一些乡亲们的山货,也会帮助在外务工的子女看望留守老人。他的微信好友中有100多个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会经常拜托周刚,给家里老人送点吃的用的、包个红包。有时候,为给一户老人家送货,周刚要翻一整座山,跑上大半天。

  货车又在大山中的一户人家门前停下。“嬢嬢,姑娘在外头担心你,给你买的。”周刚拿着几大兜面条、柑子、零食、面包放到屋里桌子上,又拿出一个红包递给嬢嬢,“你女儿说,你要过生日啦。”

  去年夏天,周刚拿起手机,开始记录卖货点滴,发在社交媒体上。在他的视频里,可以看到大山的春夏秋冬,春天的野樱绽放,夏天的郁郁葱葱,秋天的漫山金黄,冬天的冻雨雾凇,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生活……有的网友惦记起某位老人,会在他的视频下留言,上次镜头里的那个嬢嬢现在怎么样了?

  也有难过的时候。今年春节前,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还可以出门买橘子,但正月十五周刚路过他家的时候,门口已经搭起了灵堂,老人不在了。

  周刚记得住众多乡亲的容貌,他甚至知道谁家孩子喜欢喝花生牛奶,谁家孩子喜欢喝AD钙奶。但如果问他这些人叫什么名字,他常答不上来,也许他从来没问过。

  或许,这里是一个不需要名字就能和人打交道的地方。“我喜欢在农村生活,跟乡亲们打交道简简单单,很安逸。”周刚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刚的“移动”小卖部是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情谊联结的一块自留地。

  我问周刚,以后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没生意怎么办。他说,等到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五六十岁了,都是要回来的,落叶归根嘛。 (张阳)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