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四川篇|文明之风荡漾在巴蜀大地——四川省深入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1/25 14:49:08
来源:新华网

文明中国·四川篇|文明之风荡漾在巴蜀大地——四川省深入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字体:

  新华网成都11月25日电 清晨,秦巴山区腹地,当温暖的阳光穿透晨雾洒向四川省巴中市这片红色土地,“全国文明村”——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也悄然苏醒,白墙青瓦的村居前,村民开始了他们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他们或肩扛锄头,整理自家两层小楼前的菜园;或手提竹篮,穿梭在菜园果林间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或约上三五邻居来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广场上唱歌跳舞,分享生活的点滴和丰收的喜悦;或围坐在石桌旁,听老一辈讲述那些关于红军烈士的英雄故事……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幸福。

  这是王坪村村民生活的幸福场景,也是四川省深入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景。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今年以来,四川省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宗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积极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

  创建 点亮群众生活

  青山巍巍,云雾缭绕。走进“云朵上的羌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羌山磅礴如画,羌寨乐声悠扬,盛装的村民聚集在羌寨广场上载歌载舞,沿着蜿蜒的村道一路向上,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景。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石椅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汉族、羌族、藏族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居住生活。石椅村探索“文旅+民族团结示范项目”模式,建成特色枇杷、苔子茶、桐子李基地2000亩,形成羌族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7类旅游项目,形成集种植、观光、研学、康养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稳步提升。“过去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石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爱军说,“村民口袋更鼓了,生活越过越红火”。

  从石椅村一路向南,金沙江北岸,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近年来一直流传着一段朗朗上口顺口溜:“红白喜事提倡从俭,破除陈规陋习,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这句顺口溜,便是《庄上村村规民约》第二十五条移风易俗中的一项内容。

 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村景。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据庄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安介绍,近年来庄上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仅完善修订了村规民约,还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大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村民的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乡村产业发展,文明新风拂面,这是四川省在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有序深化文明创建、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真实写照。

  广袤的乡村向着美丽未来进发,文明的城市也让生活更加美好。随着文明创建的深入推进,城市环境不断变靓,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愈发幸福。

  巴中市巴州区东城街道观音井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70余栋居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乘着巴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2020年以来,社区陆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休闲居小区便在改造之列。

  巴中市巴州区东城街道观音井社区改造后建成的青少年之家。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休闲居小区由于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管理缺位,脏乱差、污水横流、乱搭乱建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小区的居民。2022年以来,小区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拆除违章建筑、平整硬化地面、新建雨污管网、打造“微景观”……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由“乱”到“治”、由“老”到“新”的华丽蜕变。同时,通过成立小区治理党支部、组建自管委、红色物业兜底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将社区、小区、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小区从“无人管”到“齐心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小区环境变好了,生活品质也提升了。”提起小区的变化,休闲居小区居民张静赞不绝口。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这是四川各地在推进文明创建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随着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的不断推进,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在巴蜀儿女心间悄然发芽、开花、结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不断照进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在推进文明创建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还突出城乡统筹,创新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结对共建工作中,有效整合省级以上文明单位资源,帮助结对文明村镇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同时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试点,确定一批试点县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并举办文明村镇短视频征集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巡礼,推广各地创建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集中展示农村新气象新风貌。

 实践 融入百姓日常

  11月6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楼的文明实践大讲堂内传来阵阵掌声。台上,“四川好人”黄强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草编教学相结合,讲得通俗易懂,台下居民围坐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

  宣讲现场,从小玩着草编长大的居民杨天绪感触颇深:“不仅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对草编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新的认识,还新学了好几种小动物的基础编法,感觉收获满满。”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四川好人”黄强在给居民作宣讲。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着力打造“羌”调讲理文明实践项目,组建“羌山结亲宣讲队”“羌山草根宣讲队”“羌山雏鹰宣讲队”三支队伍,开办“大禹智汇讲堂”“羌山微课堂”“红色悦享讲堂”三门课堂,创新“演艺式”“故事式”“指尖式”三种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民族习俗、地方文化、生产生活,推动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四川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实施“理响巴蜀”“德耀巴蜀”“文润天府”“风新四川”“情暖万家”五大文明实践项目,推动各地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移风易俗、扶弱帮困等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推动全省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统筹整合各类阵地资源,着力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广泛建立文明实践基地(站、点)。

  在攀枝花仁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书法、舞蹈、合唱、非遗折纸等课程,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前来体验。

  据仁和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钰介绍,仁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连片共建,实现阵地、服务、管理三个“融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有效整合区乡土人才、文艺工作者、科技能人、医疗、生态、交通专业领域人才资源,组建12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聚焦群众所想所盼,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文明新风传到村村寨寨,志愿服务送到大街小巷。

  市民在攀枝花市仁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练习舞蹈。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在江油市三合镇川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矿嬢嬢”匠心坊内,几位“矿嬢嬢”围坐在圆桌旁专注地编织玫瑰花束、花生形状钥匙扣等手工艺品;便民生活铺里,便民理发、便民共享工具、便民共享缝纫机给群众生活带来便利……

  川矿社区是典型的国企改制型社区,社区80%以上的居民为企业退休职工和家属。据川矿社区党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周琼华介绍,社区注重将党建工作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坚持以川矿精神为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打造便民生活铺、爱心食堂、“矿嬢嬢”匠心坊等邻里活动阵地,探索无偿、抵偿、互助多种形式志愿服务模式,培育了“矿嬢嬢”“矿叔叔”等志愿服务品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薪火传家、众托管家、贤能持家”的文明实践“家模式”,将文明实践融入百姓生活,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绵阳江油市三合镇川矿社区爱心食堂。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为推动文明实践更好融入群众、融入日常,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四川各地还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积极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对参与邻里互助、村庄建设、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的志愿者给予文明实践积分奖励,积分可在线上积分商城或线下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也可兑换志愿服务或文明实践联盟商家优惠券。在攀枝花市东区东华街道新源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便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不仅可以到积分超市兑换牙膏、香皂、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还可以兑换儿童音乐培训课、火锅代金券、体育运动课程体验卡等,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文化 在保护中传承

  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在巴中留下了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市内现存革命旧遗址398处512点,坐落在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距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不远处,有一所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近年来,学校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持续深化红色教育、建好红色校园,让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巴中市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组织学生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学习红军精神(资料图)。新华网发(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供图)

  “课堂是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阵地。”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校长杜鹏介绍,该校除了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诵红色诗词外,还建设了红耕文化展示厅,陈列红军使用过的生产生活工具,让学生了解红军当年的艰苦岁月,甚至还将课堂搬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孩子们讲述红军的英雄故事,用红色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让每个孩子保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义重大。四川省树立、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在“以文化人”“以文立心”“以文塑旅”上下功夫,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春风化雨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村落”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已有100多年历史,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目前,村里居住的村民全部是红彝,而红彝蹀脚舞则是联合村的一大文化瑰宝。每逢传统节日,村民们便会聚集在一起,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跳起欢快的蹀脚舞。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村民手拉手跳起红彝蹀脚舞(资料图)。新华网发(盐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深入保护、传承和开发民族文化,我们成功地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彝蹀脚舞,并成立红彝文化传承队伍。”联合村党总支书记臣元金介绍,村里的红彝蹀脚舞传承人定期走进附近的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给孩子们教授红彝蹀脚舞,使红彝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青年艺术家将红彝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再造,推出了一系列创意产品,如彝族刺绣艾草香囊、艺术家联名款帆布袋、冰箱贴等,这些充满创意的产品更让联合村的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

  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亦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村里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大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羌年非遗传承人母广元为核心志愿者,传习羌族优秀文化,给村民讲羌族优秀家规家训,教村民学习羌歌羌舞,传承羌绣技艺。”陈爱军介绍,依托羌族歌舞、喝咂酒等传统,村里举办“庆羌年、祭山会、情歌节”等节庆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口弦、羌笛也不断被加强保护和传承。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羌寨”进寨仪式。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在保护传承的同时,石椅村还努力把传统文化变富民产业,开发升级“进羌寨、住羌居、品羌宴、赏羌舞”系列旅游体验,打造草编、羌绣等非遗体验点位4个,招引非遗企业2家,开发10余种石椅文创产品,石椅村传统禹羌文化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中活态传承。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羌绣产品。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袁矛 摄)

  一个个美丽如画的文明村落,一场场融入生活的文明实践,一项项历史悠远的文化遗产,一张张向上向善的朴实面孔……放眼巴蜀大地,文明如甘霖似雨露,悄然拂润千万巴蜀儿女的心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唱响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歌,续写文明四川的幸福新篇。(“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中国文明网 姚杰 王泓凯 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段致忠 李震乾)

【纠错】 【责任编辑:周文婧】